液氮生物容器常见故障排查与应急处理方案
浏览次数:37发布日期:2025-09-10
液氮生物容器常见故障排查与应急处理方案:减少损失保障运行 液氮生物容器在长期使用中可能出现漏液、压力异常、液位下降过快等故障,若处理不及时,易导致样本损坏或安全事故。以下梳理常见故障原因、排查方法及应急处理措施,为设备稳定运行提供保障。
漏液是最常见故障,需先区分内胆泄漏与管道泄漏。若容器底部出现液氮积液,且液位持续下降,可能是内胆焊缝开裂,需立即停止使用,转移样本至备用容器,联系厂家更换内胆;若仅在颈管与密封盖连接处漏液,多为密封垫老化,可关闭容器盖后,更换耐低温硅胶密封垫(温度范围 - 196℃至 80℃),更换时需确保密封垫无破损,安装到位。另一种情况是补液管道漏液,检查管道接头是否松动,若松动需用扳手拧紧(力度适中,防止损坏螺纹);若管道破裂,需切断液氮供应,更换专用不锈钢管道(壁厚≥1.5mm)。

压力异常分为超压和负压两种情况。当容器压力表显示超过 0.05MPa(安全阈值),可能是排气阀堵塞,需关闭液氮 inlet 阀,缓慢打开手动排气阀泄压,待压力降至 0.02MPa 以下,拆卸排气阀,用压缩空气(压力≤0.3MPa)吹扫内部杂质,重新安装后测试排气功能;若压力持续升高,需立即疏散人员,用设备应急电话,由专业人员处理。若出现负压(压力表显示负值),多为容器盖密封过严,导致液氮蒸发后形成真空,可缓慢松动容器盖,通入少量干燥空气,待压力恢复正常后,检查密封盖是否变形,必要时更换密封盖。
液位下降过快若排除漏液问题,可能是真空层失效。可进行静态蒸发率测试:装满液氮后密封容器,24 小时后测量液位变化,若蒸发量超过额定值 50%,说明真空层泄漏,需停止使用,由厂家进行真空修复(一般采用抽真空至 10-5Pa 以下)。应急处理时,若暂无备用容器,可减少容器盖开启次数,用保温棉包裹容器外壁(避免覆盖颈管),延长样本保存时间,但最长不超过 48 小时,期间需每 6 小时检查一次液位。
此外,设备断电(针对带电控系统的容器)时,需立即启用备用电源(如 UPS),若无法恢复供电,手动开启排气阀,防止压力异常,同时尽快转移样本。建立故障登记制度,记录故障时间、原因、处理方法及结果,定期分析故障规律,可有效降低故障发生率,保障液氮生物容器长期稳定运行。
液氮容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