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理:依托液氮自然挥发维持低温环境 —— 将液氮注入绝热内胆后,液氮吸收周围热量汽化,内胆内温度稳定在 - 196℃左右(液氮沸点),通过调节内胆开口大小或保温层厚度,微调温度波动范围(通常 ±3℃)。
核心结构:以真空绝热内胆为核心(夹层真空度≤1Pa,减少冷量损失),搭配磁翻板液位计(实时监控液氮余量)、安全阀(防止汽化超压),无复杂电气控制系统,结构简单可靠。
适用场景:短期(≤24h)、低精度(温度波动≤±3℃)试验,如小型阀门的密封性初测、普通金属材料的低温韧性试验,成本仅为主动式设备的 1/3~1/2。
原理:融合 “液氮相变 + 机械制冷 + PID 闭环控制"—— 通过温度传感器实时采集内胆温度,若温度高于目标值(如 - 196℃),控制系统自动补注液氮;若温度低于目标值(如特殊试验需 - 180℃),启动制冷机组(多采用涡旋式压缩机,冷媒为 R23)释放热量,精准将温度稳定在设定值,波动范围可控制在 ±0.5℃内。
核心结构:在被动式基础上增加三大模块 ——①制冷机组(含冷凝器、蒸发器,耐低温部件采用 316L 不锈钢);②PID 控制器(支持触控操作,可存储 10 组试验曲线);③自动补液系统(含液氮储罐、电磁阀,实现无人值守补液)。
适用场景:长期(≥72h)、高精度(温度波动≤±1℃)试验,如航空发动机阀门的耐久性测试、半导体芯片的低温性能考核,能满足 GB/T 24925-2010、API 602-2022 等严苛标准。
温度稳定:将阀门浸入内胆液氮中,维持 24h 内温度波动≤±1℃,避免因温度波动导致密封面变形,影响泄漏量检测(泄漏量需≤0.1mL/min);
适配性:内胆深度≥阀门高度 + 150mm,底部承重≥阀门重量 2 倍(如 20kg 阀门需承重≥40kg),防止阀门压迫内胆变形;
便捷操作:顶部开口带可开启保温盖,试验时无需排空液氮即可取出阀门,减少冷量损失与操作时间。
宽温域调节:通过 PID 控制将温度从 - 196℃精准调节至 - 253℃(需搭配专用深冷机组),满足不同材料的试验需求;
均匀性控制:内胆内安装 3 组温度传感器,实时监控不同区域温度,确保材料试样各部位温差≤±1℃,避免测试数据偏差;
安全冗余:配备双安全阀(主备切换)与应急排风系统,防止航天器部件试验时因液氮泄漏引发安全事故。
快速降温能力:从常温降至 - 196℃时间≤30min(避免元件因降温缓慢产生热应力);
无冷凝设计:内胆采用防结露结构,避免电子元件因低温冷凝导致短路;
数据同步功能:控制器与测试仪器(如示波器)联动,实时记录温度与电性能数据,便于后期分析。
每日检查:①液位维持 1/3~2/3(低于 1/3 需补液,高于 2/3 防溢出);②管路接口无异常结霜(用酒精棉签检测,结白霜即泄漏);③安全报警(液位低、氧含量低)正常触发。
每周维护:①修补管路保温层(铝箔开裂需重新包裹);②转动截止阀 1~2 圈(防止阀芯粘连);③清洁保温盖密封胶条(避免老化漏冷)。
每月校准:①真空度检测(≤1Pa,超 10Pa 需厂家抽真空);②温度传感器校准(与标准温度计对比,偏差超 ±0.5℃需调整);③氧含量检测仪标定(用 19.5% 标准氮气验证)。
年度检修:①内胆壁厚测厚(316L 磨损≤10%,超量需更换);②主动式机组换冷冻油(按说明书选 POE 油);③安全阀强制校验(有资质机构执行,贴合格标签)。
禁止行为:①徒手接触液氮或低温管路(需戴 - 200℃专用手套);②堵塞排气管 / 安全阀(超压易引发爆炸);③无液氮时启动主动式机组(烧毁压缩机)。
应急处理:①冻伤:立即用 37~40℃温水浸泡(不可用热水),送医前不涂药膏;②缺氧:转移人员至通风区,呼吸停止需心肺复苏;③大量泄漏:关总阀、启排风、设警示区,待挥发后检修。
设备需满足 GB/T 18442-2011《固定式真空绝热深冷压力容器》,具备压力容器合格证;
操作人员需经专项培训(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),定期参加低温安全演练;
建立设备档案,记录运维数据(如补液量、校准报告),保存期≥5 年,以备监管检查。
智能化:集成 AI 算法实现自适应控温(根据试验件散热自动调节液氮补注量),搭配云平台实现远程监控(手机端查看温度、液位,异常报警推送),减少人工干预;
定制化:针对特殊试验件(如超长阀门、重型航空部件)设计异形内胆,或开发 “控温 + 测试" 一体化系统(如内置压力传感器,同步采集温度与阀门密封压力数据),提升试验效率。
扫一扫 微信咨询
©2025 北京德世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:京ICP备17012785号-8 技术支持:环保在线 sitemap.xml 总访问量:166682 管理登陆